航运中心周报20230621
生鲜物流行业
2016-12-14
一周市场概况
集装箱:6月21日,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报收919.63点,较上期下跌0.8%。其中,欧洲航线报收1119.38点,下跌0.5%;地中海航线报收1628.44点,下跌1.3%;美东航线报收857.98点,下跌1.2%;美西航线报收714.67点,下跌0.4%;日本航线报收858.59点,上涨0.4%。
沿海散货:6月21日,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970.31点,较上期上涨2.3%。其中,秦皇岛至广州(5~6万DWT)煤炭运价35.6元/吨,上涨11.6%;秦皇岛至上海(4~5万DWT)煤炭运价20.7元/吨,上涨15.6%。
远东干散货:6月20日,国际干散货租金指数报收951.67点,较上期下跌3.4%,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20.153元/吨,下跌1.0%;西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7.949美元/吨,下跌6.0%。
进口原油:6月20日,进口原油综合指数报收1744.22点,较上期上涨2.9%。其中,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27万吨级船运价(CT1)报WS83.32,上涨2.9%;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26万吨级船运价(CT2)报WS80.54,上涨2.8%。
国际市场:6月20日,BDI为1078点,较上期下跌1.5%。
本周迎来传统的“端午节”小长假,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走势较为平淡,运输需求基本稳定,多数航线运价走低,综合指数小幅下跌。随着中国采取降息的宽松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未来中国出口集运市场有望保持稳中向好。6月21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 924.29 点,较上期下跌 1.1%。
欧洲航线,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 5 月调和 CPI 同比增长 6.1%,较前值回落,但仍远高于欧洲央行 2%的目标。本月欧洲央行继续采取加息措施遏制通胀,持续的紧缩政策对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俄乌冲突的持续导致欧洲地区在夏季来临之际继续面临能源危机的考验。本周,运输需求在节前未出现出货小高峰,供求关系略显疲软,即期订舱价格继续小幅下跌。地中海航线,运输市场与欧洲航线基本同步,市场运价延续下跌走势。
北美航线,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 月 10 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6.2 万人,连续两周超过 26 万人,高于市场预期,过去两周初的请失业金人数是自2021 年 10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放缓,表明美国经济未来继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本周,运输需求缺乏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供求平衡状况不理想,市场运价继续回落。
台湾海峡两岸间
市场点评:本周,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综合指数较上周小幅下跌,出口成分指数小幅下跌,进口成分指数下跌。大陆至台湾地区,华东及东南地区运价小幅下跌,北方地区运价略有上涨。台湾地区至大陆,华东地区运价略有上涨,东南及北方地区运价下跌。
本周,用电负荷创新高,全方位合力保障电力安全供应,船东积极响应调配运力,整体运力供给趋紧,综合指数平稳上行。6 月 21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 970.31 点,较上期上涨 2.3%。
煤炭市场需求方面,本周,虽然沿海八省电厂日耗依旧维持 210 万吨以上高位,但迎峰度夏“大考”在即,电力企业纷纷提前加大电煤采购力度。煤炭价格方面,北方高温,电煤需求走高,坑口产销向好,产地价格逐步回调。同时下游库存消耗加快,节前补库需求集中释放,市场部分煤种供给偏紧,北港港口库存下降明显,煤炭价格稳步回升。运价走势方面,全国上下迎峰度夏备战工作有序开展,上游煤炭供给保障有力,下游电厂积极备库,运输市场热度上升,船东快速响应调配运力,沿海煤炭运价继续上行。
本周,海岬型船市场运输需求有所回落,运力供给充裕,租金、运价均承压。巴拿马型船和超灵便型船市场,东南亚区域煤炭运输保持一定活跃度,国内气温逐步升高拉升民用电需求,市场看涨情绪渐浓,两大船型租金均上涨。整体而言,在海岬型船市场下跌的影响下,本期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下行。6 月 20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为951.67 点,较上周四下跌 3.4%。
海岬型船市场弱势显现。太平洋市场,随着前期一波冲量结束,澳洲铁矿石货盘逐步缩减,本周仅个别矿商在市场询盘,市场氛围趋于冷清。同时,东澳煤炭新增货盘较少,对市场的支撑也有所转弱。区域运力供给充裕,市场情绪明显回落,运价承压下跌。6 月 20 日,中国-日本/太平洋往返航线 TCT 日租金为 13377美元,较上周四下跌14.4%;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7.949 美元/吨,较上周四下跌 6.0%。远程矿航线,本周,巴西航线运输需求总体平稳,装期在 7 月中的货盘有续放出。不过,受太平洋市场回落影响,船东心态趋弱,部分揽货价格偏低。6 月 20 日,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20.153 美元/吨,较上周四小幅下跌 1.0%。
联合组织数据倡议(JODI)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沙特 4 月份的石油出口量骤降至 732 万桶/天,为五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尽管美国实施制裁,但伊朗的原油出口和石油产出在 2023 年仍创纪录高位,在其他产油国限制产出时,推动全球供应增加。在截至 6 月 14 日的一周内,俄罗斯炼油设施每天加工 549 万桶原油,比前一周增加了近 19.4万桶/日,是 4 月下半月以来的最高加工率。OPEC+的减产提振了油价,伊朗石油出口增加、俄罗斯产油量的提高都令油价承压,限制了油价的涨幅。本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小幅波动,周二报 76.12 美元/桶,较 6 月 15 日上涨 0.61%。全球原油运输市场 VLCC 型油轮运价稳中有升。
VLCC 市场运价先涨后稳。6 月 20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原油综合指数(CTFI)报 1744.22 点,较 6 月 15 日上涨 2.9%。周四,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 27 万吨级船运价(CT1)报 WS83.32,较 6 月 15 日上涨 2.91%,CT1 的 3 日平均为 WS84.08,较上期平均上涨 28.03%,TCE 平均 7.4 万美元/天;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 26 万吨级船运价(CT2)报 WS80.54,上涨 2.83%,平均为 WS80.90,TCE 平均 7.2 万美元/天。
航运动态:
商务部: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商务部网站 6 月 20 日消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部署,加强统筹谋划和分类指导,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商务部近日印发《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 年)》。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明确,打造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国际国内资产管理机构集聚发展,根据机构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定制化政策服务。建设全球国际航运枢纽,继续推进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建设东北亚空箱交换中心和洋山船供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航运指数期货上市。
上海口岸推出 26 条举措深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近日,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市交通委和上海海事局等 10 家单位共同制定《上海口岸 2023 年深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若干措施》。《措施》聚焦提升跨境通关物流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水平、深化“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支持外贸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费用、提升外贸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等 5 大层面,共制定 26 条细则,以更大力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首届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在沪召开日前,首届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在沪召开。此次会议围绕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和 2023 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以创新港航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港航管理提质增效,推动港航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着力构建起“互联互通、协同协作、共享共赢”的港航发展新格局。三省一市港航管理部门结合实际交流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港航一体化发展的做法与经验,畅谈了下阶段合作意向,签署了《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区域港航交流合作平台正式建立,构建起常态化交流合作新机制。
三峡船闸通航 20 年累计过闸货运量达 19.1 亿吨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获悉,三峡船闸自 2003 年 6 月 18 日向社会船舶开放通航以来,20 年累计运行19.3 万余闸次,通过船舶 99.3 万余艘次、旅客 1223.9 万余人次,过闸货运量达 19.1 亿吨,助力黄金水道进一步发挥“黄金效益”。三峡船闸是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多年来,三峡船闸日均运行闸次数由 13 闸次提升到 15 闸次至 16 闸次;吃水控制标准从 3.3 米提高到 4.3 米,每闸次通过量平均增加约 6100 吨;过闸船舶吨位由 1000 吨提升至 5000 吨;年通过量由最初的 3400 万吨攀升至1.56 亿吨。
HHLA 与中远海运港口签署汉堡港 CTT 码头最终收购协议6 月 19 日,“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微信公众号披露,在完成最终投资审查程序后,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HHLA)与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港口)于汉堡港 Container Terminal Tollerort集装箱码头(CTT,福地码头)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根据协议,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将收购汉堡港 CTT 集装箱码头 24.99%的少数股权。CTT 集装箱码头也将成为中远海运集团处理亚欧之间货物运输的首选靠泊码头。双方的合作加强了汉堡作为德国国内和国际重要物流枢纽,以及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重要地位。
广西最大散货码头平台全线贯通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防城港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 1 号泊位码头平台全线完成贯通,标志着工程主体已进入冲刺阶段。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的重点项目,拟建设 1 个 20 万吨级散货泊位(码头水工结构按 30 万吨级预留),设计年吞吐量 950 万吨,设计年通过能力 980 万吨。作为广西地区最大的散货码头,建成后对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高质量建设发展、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港-深圳盐田港”组合港航线正式开通据海关总署消息,6 月 16 日,“中山港(国际货柜码头)——深圳盐田港”大湾区组合港航线正式开通。这已是今年来中山与深圳两地口岸之间开通的第 4 条组合港航线。组合港模式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将深圳盐田港等航线资源丰富的国际大港与中山港等货源充足的内河港口组合为一个整体,港口共享港区代码,两地海关监管互认,原本需要在 2 个港口间分别办理转关手续的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近年来,中山港海关全力服务深中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组合港项目拓点增量,支持辖区 5 个码头与深圳盐田港、蛇口港开通 7 条组合港航线,监管吞吐量超 2 万标箱,为促进深中港口融合发展,提升中山港口竞争力和口岸物流便利化水平持续贡献海关力量。
淡水河谷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6 月 17 日,在 2023 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淡水河谷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期深化在河港集团旗下各港口的业务合作,尤其是在唐山曹妃甸港区和唐山京唐港区的业务合作。根据备忘录议定,淡水河谷与河北港口集团拟加强在唐山曹妃甸港区和唐山京唐港区铁矿石混矿以及混矿和选矿原料、产品仓储等业务领域合作。淡水河谷与河港集团还有意共同探索新的商业合作机会,并合作研究多种低碳技术在港口的场景化应用。
前 5 个月中欧班列运送货物 77.4 万标箱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消息,今年 1-5 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 7126 列,运送货物 77.4 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 16%、31%,重箱率达 100%;其中,5 月单月开行 1515 列,运送货物 16.5 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 13%、29%。自 2020 年 5 月以来,中欧班列连续 36 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1-5 月,西、中、东三条通道分别累计开行班列 3553 列、1301 列、2272 列,同比分别增长 21%、18%、8%。途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绥芬河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分别达 2057 列、1496列、1918 列、1301 列、354 列,发送货物同比分别增长 20.4%、84.2%、17.9%、29.7%、29.9%。截至 5月底,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百列的国内城市有 34 个,通达欧洲 25 个国家 213 个城市。另外,从国家发改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 2023 年 5 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 202 万标箱,线路通达我国 18 省(区、市),联通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
“未来船舶联合研究中心”揭牌6 月 19 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与 DNV 集团旗下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DNV)联合创建的中国首个“未来船舶联合研究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共同打造国际化技术创新合作平台。该联合研究中心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并致力于海事数字化转型,围绕脱碳、数字孪生、智能船舶三个方向分别设立联合工作组,从推动航运业零碳排放和智能化出发,为满足航运业绿色和智能转型需求提出未来船舶的总体解决方案。
普京:俄罗斯未来 5 年将大幅更新商船队据俄罗斯媒体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在未来 5 年内大幅更新商船队,计划建造至少 260艘船。此外还将继续建造破冰船队。据此前消息,俄罗斯副总理兼工贸部长杰尼斯·曼图罗夫表示,俄罗斯至 2027 年计划建造约 150 艘货船,包括油轮、运粮船、集装箱船、拖船、干货船和驳船,促进货物经亚速海、黑海、波罗的海、白海和里海改变出口方向。
皇家加勒比集团两艘邮轮将试用可持续生物燃料6 月 19 日,皇家加勒比集团宣布,旗下两艘邮轮“海洋交响号”(Symphony of the Seas)和“名人游轮至极号”(Celebrity Apex)今夏在欧洲运营期间,将先行测试使用可持续生物燃料来满足邮轮的部分燃料需求。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测试将提供有关燃料能力和所需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关键数据和洞察,以推动游轮行业在使用替代燃料方面的技术进步。在为期三个月的测试中,“海洋交响号”和“名人游轮至极号”将分别从巴塞罗那港和鹿特丹港出发,使用生物燃料混合物以减少邮轮的碳排放。该生物燃料混合物使用净化油和脂肪等可再生原料,并将其与燃油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替代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