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中心周报20220826
生鲜物流行业
2016-12-14
一周市场概况
集装箱:8月26日,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报收2904.00点,较上期下跌3.0%。其中,欧洲航线报收4689.31点,下跌2.7%;地中海航线报收5163.95点,下跌2.8%;美东航线报收2835.84点,下跌2.5%;美西航线报收2360.40点,下跌0.1%;日本航线报收1180.12点,下跌0.3%。
沿海散货:8月26日,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1118.08点,较上期下跌3.9%。其中,秦皇岛至广州(5~6万DWT)煤炭运价47.3元/吨,下跌24.1%;秦皇岛至上海(4~5万DWT)煤炭运价29.2元/吨,下跌18.9%。
远东干散货:8月25日,国际干散货租金指数报收1295.62 点,较上期下跌1.2%,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18.726美元/吨,下跌5.1%;西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7.699美元/吨,下跌5.3%。
进口原油:8月25日,进口原油综合指数报收1424.12点,较上期下跌1.0%。其中,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27万吨级船运价(CT1)报WS80.29,下跌0.4%;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26万吨级船运价(CT2)报WS80.96,下跌1.8%。
国际市场:8月25日,BDI为1123点,较上期下跌14.9%;BDTI为1550点,下跌0.2%。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略显疲软,各主要港口总体保持良好运转,远洋航线市场运价延续下行走势。8 月 26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 3154.26点,较上期下跌 8.0%。
欧洲航线,据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 8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7,创18 个月新低,并且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经济景气程度持续下滑。此外,欧洲地区高温天气加剧能源供应紧张,通胀水平将高位徘徊,未来经济形势继续面临多重风险的考验。本周,运输市场开始显示疲软迹象,市场运价继续回落。8 月 26日,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4441美元/TEU,较上期下跌7.2%。
地中海航线,市场行情与欧洲航线保持基本同步,上海港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基本维持稳定,即期市场订舱价格继续调整走势。8 月 26 日,上海港出口至地中海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5071 美元/TEU,较上期下跌7.5%。
北美航线,据研究机构 Markit 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8 月 Markit 制造业、服务业、综合 PMI继续刷新两年多新低。其中,服务业、综合 PMI 连续第二个月陷入收缩区间,经济恶化显著。在目前通胀继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未来经济形势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本周,运输市场表现疲软,运输需求增长乏力,供需基本面基本平衡,市场运价延续下跌走势。8 月26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 5134 美元/FEU 和 8801 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下跌 11.2%和 2.1%。
台湾海峡两岸间
市场点评:本周,运输市场货量上升,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综合指数较上周小幅上涨,出口成分指数、进口成分指数均小幅上涨。大陆至台湾地区,华东地区、东南地区运价小幅上涨,北方地区运价下跌,出口成分指数小幅上涨。台湾地区至大陆,华东地区运价小幅下跌,东南和北方地区运价有不同程度上涨,进口成分指数小幅上涨。
本周,市场依旧受到极端天气的“炙烤”,下游部分地区限电限产,物流运输通道周转不畅,沿海散货运输市场氛围冷清,运价延续下跌走势。8 月 26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 1118.08 点,较上周下跌 3.9%。
煤炭市场需求方面,本周受北方冷涡影响,冷空气大举南下,一扫华东大面积高温酷暑,民用电负荷明显回落,但副热带高压虽向南缩小影响范围,然而局部强势依旧,川渝地区高温未减,区域电力供给持续紧张局面,江浙电厂负荷未现消减,华南则受台风“马鞍”影响告别酷暑,电厂日耗回归正常。沿海八省电厂日耗稍有回落至 232.6 万吨左右,各地存煤可用天数均维持 10 天以上的安全范围。煤炭价格方面,虽然受冷空气影响华东大部分区域迎来降温,但长江流域旱情持续,水电出力延续低位,沿海电煤长协保供节奏不变。煤炭产区则在强降雨影响下,产地运输不畅,北方港口库存调入不及调出,部分煤种出现缺货,供给偏紧,叠加国际能源价格扰动,以及气温下降国内产业开工率有所回升,非电用煤需求预期向好,贸易商有意挺价。运价走势方面,沿海高温天气迎来转机,电煤旺季接近尾声,沿海煤炭运价进入下行通道。其中华南区域随电厂日耗回落,库存略显充裕,叠加外贸煤价优势凸显,相关航线运价由前期高位快速回落;华东区域则受长江流域整体旱情影响,供电紧张局面依旧,虽电厂日耗压力不减,但在整体船多货少的局面下,运价稳步下调。临近周末煤炭供需双弱局面加剧,货盘释放稀少,运价大幅下跌接近成本线。
本周,海岬型船太平洋市场需求总体较为低迷,运价虽一度触底反弹,但涨势难以维系,短暂回调后,运价重新步入下行通道。巴拿马型船市场煤炭货盘走弱,租家压价力度不断加大,租金承压下行。超灵便型船东南亚市场热度延续,船东挺价积极,租金上涨。整体而言,受海岬型船和巴拿马型船低迷表现拖累,租金指数仍在低位徘徊。8 月 25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为 1295.62 点,较上周四下跌1.2%。
海岬型船市场震荡下行。太平洋市场,周初市场氛围平淡,澳洲矿商询盘不多,运价继续下行。周中开始,货盘略有增加,悲观情绪缓和,运价触底反弹。临近周末,货主发运节奏放慢,需求再度收缩,叠加 FFA 大幅下跌,船东对后市信心普遍不足,运价再回下行通道。8 月 25 日,中国-日本/太平洋往返航线 TCT 日租金为6088 美元,较上周四下跌20.0%;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7.699 美元/吨,较上周四下跌 5.3%。远程矿航线周初市场成交偏少,运输需求仍显低迷,运价跌势未止。周中,在太平洋市场带动下,运价小幅上涨。临近周末,需求疲软再度显现,船东低价揽货现象增多,运价再创年内新低。8 月 25 日,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18.726 美元/吨,较上周四下跌 5.1%。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9 日当周,美国除却战略储备的商业原油库存、精炼油库存降幅超预期,汽油库存降幅不及预期。美国上周原油出口减少,原油产品四周平均供应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4.74%。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制裁,8 月,俄罗斯对荷兰和爱沙尼亚的燃料油出口量降至零;欧盟国家一直在减少俄罗斯石油产品进口,并已同意从 2023 年 2 月起全面禁止进口。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愈演愈烈,加剧了与亚洲国家的能源争夺。沙特本周表示,OPEC+将考虑减产,以解决期货交易和基本面供需力量之间的错位问题,供应紧张担忧加剧,提振油价。本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创三周新高,周四报 100.17 美元/桶,较 8 月 18 日上涨 3.48%。全球原油运输市场 VLCC 型油轮运价稳中有降,苏伊士型油轮运价小幅上涨,阿芙拉型油轮运价小幅波动。
VLCC 市场运价稳中有降。8 月 25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原油综合指数(CTFI)报 1424.12 点,较 8 月 18 日下跌 1.0%。周四,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 27 万吨级船运价(CT1)报 WS80.29,较 8 月 18 日下跌 0.41%,CT1 的 5 日平均为 WS80.05,较上周平均上涨 16.42%,TCE 平均 4.0 万美元/天;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 26 万吨级船运价(CT2)报 WS80.96,下跌 1.8%,平均为 WS81.31,TCE 平均 4.7 万美元/天。
航运动态:
中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水运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到2021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等为水运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十年来,水运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航运首位。水运承担了大量的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5%的外贸物资运输,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水路运输通道始终保持畅通,运输平稳有序,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比2020年增长6.8%,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
《临港新片区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 年)》发布 8月23日,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临港新片区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 年)》正式发布。《行动方案》提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至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基本框架体系,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保税创新业态初步集聚,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窗口。大会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项目集体签约,涉及保税船供、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跨境电商、新型贸易等各领域的17家重点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10亿元。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将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区港一体、物流仓储设施齐全、高能级航运服务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船舶备件、配件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与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保税LNG等共同构成洋山船供产业集群。首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地方牌照企业也于活动当天获颁资质证书。另外,上海海关也在活动上介绍了“支持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开放、促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促进“实体经济”和“特色业态”协同有序发展,支持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助力新片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州南沙粤港跨境运输最高可领200万元日前,广州市南沙区举办“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南沙外经贸政策”主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支持南沙外经贸的系列政策。发布会上提到,为进一步畅通物流堵点痛点,南沙将设置最高200万元的粤港跨境运输通道补贴。此次出台的稳外贸政策,着重从“畅”“稳”“降”“保”“拓”五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畅”,就是畅通物流堵点痛点,设置最高200万元的粤港跨境运输通道补贴,最高50万元的粤港澳跨境货运作业点疫情防控补贴,以及最高200万元的航空货站进出口补贴。“稳”,就是稳住生产链供应链,设置最高超200万元的引链补链奖,一次性20万元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称号奖励。“降”,就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设置最高1000万元的设施改造补贴,最高150万元的租赁场地补贴,以及最高30万元的溯源中心补贴。“保”,就是保市场主体,适度提高企业风险容忍度,设置50万元的关税保证保险补贴,最高可达 100%保费的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并增加资信调查费用80%的扶持;设置最高50万元的自主品牌出口扶持,最高100万元的保加工贸易主体补贴。“拓”,就是鼓励企业抓订单、拓市场,设置最高500万元的外贸增长奖,设置最高50万元的展会补贴,设置最高200万元的重点品类进口奖。
长航局多措并举保障航运安全畅通7月以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沿线持续维持晴热高温天气,长江流域降雨量偏少,上游来水量锐减,长江水位进入主汛期后持续退落,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与近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长江干线流量偏少约 51%,长江干线水位平均偏低4.3m,多处水道水位达同期历史最低,长江干线水位仅相当于往年枯水期。根据水利、气象部门预测,8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水位将进一步下降1.0m-1.5m。面对高温酷暑和长江流域汛期历年同期较低水位的严峻形势,长航局组织海事航道部门加强与水利气象部门沟通,及时掌握研判水情气象信息,提前调配航道维护力量,做好应对不利水情的准备工作。据统计,7月至今,长江干线各水道累计疏浚557万方,疏浚时长9060小时,航道部门累计出航5014次,出航时长10678小时,巡航里程133648公里,航道探测9616公里,航标调整1320座次,航道维护疏竣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
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在洋山港完成LNG燃料加注8月23日,在洋山港海事局的远程监控和海巡船的现场警戒下,LNG加注船“海港未来”轮为停靠在洋山深水港码头的23000TEU集装箱船“CMA CGM RIVOLI”轮顺利加注了6005立方LNG,这是达飞海运集团首次将亚欧航线的23000TEU 双燃料集装箱船安排在上海港加注LNG燃料。洋山港LNG燃料加注服务能级实现从15000TEU到23000TEU集装箱船的跃升,标志着上海港可以为现有主流的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进行LNG燃料加注。
沪东中华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建造合同生效日前,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安徽长江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量身定制的一艘江海直达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运输船建造合同正式生效,标志着这一全球首款、中国首制的新船型从设计蓝图全面转入实船建造,沪东中华也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具备大型(17.4 万立方米)、中型(8 万立方米)和小型(1.4 万立方米)全系列,覆盖大洋和内河LNG运输船研发设计建造能力的船企。这艘江海直达型LNG加注运输船总长130米,型宽23.60米,型深15.00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采用独特的浅吃水设计,既满足远洋无限航区设计要求,又能实现长江航道低水位情况下的适航性,可全年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堪称“长江定制款”LNG加注运输船。该船计划2024年8月投入运营。届时,长江干线LNG水运可由上海直抵安徽芜湖,使“气化长江”战略得以落地落实。
赫伯罗特升级船队未来五年改造超150艘船近日,赫伯罗特发布未来五年船队升级计划,150余艘现役船舶将接受各式升级改造,以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划,赫伯罗特将为86艘船舶安装新型螺旋桨,为36艘船舶安装新式球鼻艏,并为所有船舶水线下区域加涂减阻防污涂料。首个新型螺旋桨将于今年9月装于7500TEU 的“NingboExpress”号集装箱船,预计可减少10%至13%油耗及碳排放。赫伯罗特表示,公司计划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2030年实现船队碳强度减少30%,为此,公司给予新船投资和现役船舶升级同等关注。近两年,赫伯罗特斥资20亿欧元在大宇造船海洋订造12艘LNG双燃料超大箱船,本次船队升级计划投资亦达亿元,可见赫伯罗特打造可持续船队之决心。
新加坡大士港 12 月将再开放运营 3 个泊位据新加坡交通部(MOT)最新公告,大士港一期的前两个泊位于 2021 年 12 月如期开始运营,另外三个泊位将于 2022 年 12 月开始运营。根据计划,大士港一期有 21 个深水泊位,在 2027 年全面投入运营后,每年可处理 2000 万个标准箱,新加坡主要的集装箱港口运营商 PSA 国际计划在 2027 年之前把他们在丹戎巴葛、吉宝和布拉尼码头的所有业务转移到大士港。新加坡交通部指出,到 2040 年,巴西班让码头的业务也将合并到大士港。大士港的建设与发展将分为四个阶段,到 2040 年代全面完成时,大士港将占据约 13.37 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有 66 个泊位,处理能力将达到 6500 万标准箱,比起新加坡港 2021 年的 3750 万个标准箱的处理量几乎翻倍。
越南海防新港国际集装箱港即将迎来14.5万吨级集装箱船据外媒报道,越南交通运输部向越南航海局和海防新港国际集装箱港(TC-HICT)有限公司下发文件,允许海防新港国际集装箱港试验接受减载靠离泊14.5 万吨级集装箱船,试验时间到2023年12月31日为止。越南交通运输部责成越南航海局审定并批准减载靠离泊14.5万吨级集装箱船安全保障方案,并指示海防航海港务在确保航行绝对安全和环保的背景下允许14.5万吨级集装箱船进行减载靠离泊。海防市国际集装箱港投入运营后,越南北部地区进出口商品可直接经此港运往欧洲和美洲。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8月21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汉堡)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0000列,较去年提前10天破万列;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 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今年,铁路部门新开通西安、重庆等城市经黑海、里海至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铁海联运新线路,中欧班列与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紧密衔接,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境外通道网络格局。铁路部门还加大了回程班列组织力度,推进双向货源均衡运输,今年回程班列与去程班列的比例达到88%;稳步推进实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等口岸及后方通道扩能改造工程,同时积极协调境外铁路同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实现了境内外通道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日均运量较扩能改造前的 2020 年分别增长20.7%、1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