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中心周报20230714
生鲜物流行业
2016-12-14
一周市场概况
集装箱:7月14日,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报收869.92点,较上期下跌1.2%。其中,欧洲航线报收1052.27点,下跌2.6%;地中海航线报收1568.12点,下跌2.1%;美东航线报收793.02点,上涨0.3%;美西航线报收659.13点,上涨0.6%;日本航线报收817.36点,上涨0.2%。
沿海散货:7 月 14 日,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 951.89 点,较上期上涨 0.4%其中,秦皇岛至广州(5~6 万 DWT)煤炭运价31.3 元/吨,上涨 0.3%;秦皇岛至上海(4~5 万DWT)煤炭运价 18.7 元/吨,上涨 3.9%。
远东干散货:7月13日,国际干散货租金指数报收894.56点,较上期上涨1.3%,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19.953元/吨,下跌0.3%;西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8.046美元/吨,上涨1.4%。
进口原油:7月13日,进口原油综合指数报收1062.70点,较上期下跌10.2%。其中,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27万吨级船运价(CT1)报WS50.09,下跌10.5%;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26万吨级船运价(CT2)报WS49.98,下跌9.8%。
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稳中有进,运输需求总体平稳,市场运价互有涨跌。7 月 14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 979.11 点,较上期上涨5.1%。
欧洲航线,欧洲地区经济环境总体未有较大改观,近期部分经济数据环比总体平稳。航线供需保持稳定,部分航班的装载率在 95%以上,市场运价企稳,与上期基本持平。地中海航线,市场趋势与欧洲航线保持同步,即期市场订舱价格与上期基本持平。
北美航线,美东航线总体运力规模有所缩减,前期供需失衡的状况出现明显改善,部分航商的装载率整体回升,部分班次满载。美西航线装载率也有所回升,达到 90%~95%的水平。本周,多数航商根据市场情况上调了各自运价,市场运价出现一定幅度反弹。
台湾海峡两岸间
市场点评:本周,运输市场货量小幅波动,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综合指数微跌。大陆至台湾地区,华东、东南和北方地区运价均略有下跌,出口成分指数小幅下跌。台湾地区至大陆,华东地区运价小幅下跌,东南和北方地区运价有不同程度上涨,进口成分指数上涨。
本周,受市场预期转好影响,部分商品价格有所波动,运输需求增多,综合指数有所企稳。7 月 14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 951.89 点,较上期上涨 0.4%。
煤炭市场需求方面,本周,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民用电需求不断走高,发电企业持续满负荷运行,沿海八省电厂日耗攀升至 240.4 万吨,再创年内新高,中东部地区电厂负荷接近九成,在长协煤和进口煤有效补充下,沿海八省电厂库存小幅上涨至3710.9万吨,但由于日耗攀升幅度较大,沿海八省存煤可用天数仍呈下降趋势。煤炭价格方面,应对迎峰度夏“大考”,行业上下游多措并举,煤炭产地发运持续走高,环渤海各港合计日均调进 135.8 万吨,环比上涨 5.1 万吨。下游水电替代效应稳步增强,煤炭长协兑现率提升,叠加进口补充及时,整体库存量保持高位,终端及贸易商拉运小幅波动,北方港口日均调出量134.7 万吨,环比减少 2.5 万吨,煤炭价格转弱。运价走势方面,受前期集中补库影响,下游部分电厂库存见顶,加之进口煤量依旧保持高位,国内煤价弱势震荡,市场观望情绪再起,沿海煤炭运价平稳运行。
本周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整体波动不大,部分船型需求有所改善,但运价上涨空间有限,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止跌小涨。海岬型船太平洋市场以及远程矿航线货盘尚可,但可用运力较多,运价窄幅震荡。巴拿马型船粮食航线运价在大西洋市场运力阶段性紧张支撑下小幅上涨。在煤炭货盘增加的支撑下,超灵便型船市场日租金温和反弹。7 月 13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为 894.56 点,较上周四上涨 1.3%。
海岬型船市场小幅波动。太平洋市场,上半周,澳大利亚三大矿商均在市场询船,货盘尚可,且 FFA 远期合约价格上涨,但由于市场可用运力较多,太平洋市场运价仅小幅上涨。下半周,澳洲矿商 Roy Hill 火车脱轨事件引发市场短期悲观情绪,运价小幅回调。7 月 13 日,中国-日本/太平洋往返航线 TCT 日租金为 13376美元,较上周四上涨5.0%;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8.046 美元/吨,较上周四上涨1.4%。远程矿航线先抑后扬,本周巴西铁矿石货盘较多,市场活跃度上升,但大西洋市场可用运力充裕,租家压价,巴西航线运价小幅下跌。周末在即期成交拉动下运价小涨。7 月 13 日,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19.953 美元/吨,较上周四下跌 0.3%。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7 日当周,美国除却战略储备的商业原油库存增加 594.6 万桶至 4.58 亿桶,增幅 1.31%。美国上周原油进口 588.0 万桶/日,较前一周减少 115.8 万桶/日,出口减少 175.7 万桶/日至 214.4 万桶/日,为 2023 年 1 月 6 日当周以来最低,原油产品四周平均供应量为 2029.2 万桶/日,较去年同期增加 2.64%。美联储周三公布,美国经济活动在最近几周略有增加,预计未来几个月将继续缓慢增长。欧洲各国表示将与乌克兰进行长期的安全合作,并将持续在军事方面对乌方给予支持,地缘局势持续紧张,支撑油价。本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波动上行,周四报 81.60 美元/桶,较 7 月 6 日上涨 7.02%。全球原油运输市场 VLCC 型油轮运价不断下滑。
VLCC 市场运价承压下行。7 月 13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原油综合指数(CTFI)报 1062.70 点,较 7 月 6 日下跌 10.2%。周四,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 27 万吨级船运价(CT1)报 WS50.09,较 7 月 6 日下跌 10.54%,CT1 的 5 日平均为 WS51.60,较上期平均下跌 8.10%,TCE 平均 3.3 万美元/天;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 26 万吨级船运价(CT2)报 WS49.98,下跌 9.79%,平均为 WS51.25,TCE 平均 3.2 万美元/天。
航运动态:
2023 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在河北沧州举办今年 7 月 11 日是第 19 个“中国航海日”,今年的主题是“扬帆新丝路,奋楫新格局”,中国航海日活动周从 7 月 9 日至 15 日,主场设在河北沧州。中国航海日论坛是每年航海日主场活动最重要的内容,《2022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在今年的论坛上正式,报告详实记载了航运发展变化。一年来,国家重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0.9%;运输保通保畅成效持续巩固,水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 3.8%、0.9%、4.7%,全球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和七席;港航绿色智慧转型加快,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 16.0%;疫情防控期间水路运输始终保持畅通高效,充分彰显了硬核力量,有力保障了进口粮食、能源资源等运输安全稳定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另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注册船员 190 余万人,其中海船船员突破 90 万,内河船员近 100 万人,持有有效海船适任证书的船员 54 万人,其中国际航行船舶船员 38 万人,沿海航行船舶船员 16 万人,年外派海员约 13 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船员大国。
上半年长江干线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 6.1%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长江航道运输生产稳中有进,1-6 月,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 18.3 亿吨,同比增长 6.1%;预计集装箱吞吐量 1236 万 TEU,同比增长 6.4%。上半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粮食的吞吐量将分别达到 3.9 亿吨、6800 万吨和 4930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6.6%、14.8%、10.3%。上半年,长江干线游轮共计发船 2260 艘次,为 2019 年同期的 89.72%,共计完成客运量 59.76 万人,为 2019 年同期的 122.56%。此外,“两坝一峡”“长江夜游”热度持续上涨。据统计,1 至 6 月,三峡枢纽累计通过客船 490 艘次,通过游客 19.61 万人次;葛洲坝枢纽累计通过客船 1303 艘次,通过游客 76.55万人次。
2023 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 1-6 月,全国造船完工量 2113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4.2%,其中海船为 2097 万载重吨(744 万修正总吨);新接订单量 3767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67.7%,其中海船为 3738 万载重吨(1537 万修正总吨)。截至 6 月底,手持订单量 12377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20.5%,其中海船为 12334 万载重吨(5526 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 92.8%。1-6 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49.6%、72.6%和53.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 47.3%、67.2%和 46.8%,均位居世界第一。1-6 月,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造船完工量前 10 家企业占全国 67.9%;新接订单量前 10家企业占全国 61.3%;手持订单量前 10 家企业占全国 62.0%。
上港集团水公铁集疏运中心试运行日前,上港集团发布公告,推行水公铁集疏运中心试运行。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中心有双层立体高架,一层用于外集卡通行和装卸作业,二层则是自动驾驶集卡通行和装卸专用通道,高架直连东海大桥,通过智能集卡实现与洋山港区生产作业无缝衔接。据预测,未来洋山港区通过能力将超 4000 万 TEU,集疏运中心将有效缓解洋山港区堆场空间不足、东海大桥潮汐式拥堵压力,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生态系统。作为全国首个立体化交通智慧堆场,集疏运中心创新全自动轨道吊、智能集卡换电站、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集装箱送到这里被视为进入洋山港,集卡司机可以节省往返岛上的 100 多公里路程,由智能集卡在东海大桥低谷时段运输,增加洋山港堆场能力,提高东海大桥通行效率。
2023 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创新高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 1-6 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 8641 列,发送货物 93.6 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 16%、30%。其中,去程 4620 列、49.9 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 16%、29%;回程 4021 列、43.7 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 16%、31%。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 7.3 万列、690 万标箱,通达欧洲 25 个国家 216 个城市。今年 1 至 6 月,西、中、东通道分别开行中欧班列 4324 列、1563 列、2754列,同比分别增长 19%、24%、7%,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国际海事组织:力争全球航运业在 2050 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日前,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 80 届会议在英国伦敦总部举行,最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获得了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在最新的减排战略中提出,要尽快使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考虑到不同国情的情况下,在 2050 年之前或该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此,战略中明确要求:需通过提升新建船舶的能效设计来降低其碳强度;到 2030 年,国际航运单次运输任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 2008年平均减少 40%及以上;加大采用可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的技术、燃料或能源,到 2030 年至少占国际航运所用能源的 5%,力争达到 10%。海事组织强调,减排措施应当考虑到对各国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
苏伊士运河下调通行费 最高折扣 75%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日前宣布,针对“化学品和其他液体散装”油轮发布了一份新的通行费减收通知。该通行费减收适用于在美国海湾港口(由迈阿密港口及其位于“美国海湾”内的西部港口起)与加勒比海地区(位于圣安德烈斯岛以北的港口)之间,以及在亚洲以下地区之间航行的油轮。折扣根据船舶停靠的东部距离而定,从巴基斯坦卡拉奇到印度科钦的港口可享受 20%的折扣;科钦以东港口至马来西亚巴生港可享受 60%的折扣;从巴生港向东的港口的船舶折扣最高,高达 75%。折扣适用于 7 月 1 日至 12 月31 日期间通行的船舶。
美国进口集装箱量仍超疫情前水平Descartes 日前发布报告显示,6 月份美国所有港口的进口箱量为 2081793 TEU,较疫情前的 2019 年 6月增长 6%,较 2 月份的最近低点增长 20%。今年上半年的总进口箱量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2%。进口量通常在 6 月出现环比下降(不包括疫情期间)。6 月进口量较 5 月小幅下降 0.7%,环比降幅小于往常。Descartes 的数据显示, 2019 年 6 月进口量较同年 5 月下降 5.9%,2018 年下降 2.2%,2017 年下降 3.5%。由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和咨询公司 Hackett Associates 发布的《全球港口追踪》报告记录了美国 12个主要港口发布的官方数字。6 月份的最终数据尚未公布,但报告预计其覆盖港口的总进口量为 186 万 TEU,较 2019 年 6 月增长了 4%,与 2018 年 6 月持平。报告预测,8 月份进口量将升至 203 万 TEU,然后在秋季逐渐回落。预计今年前 11 个月,美国进口量将比 2018-2019 年高 2%~3%。
德鲁里:智能集装箱船队未来五年或增长 6 倍根据德鲁里(Drewry)的最新报告,在集装箱船队广泛采用远程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动下,全球集装箱船队预计将在未来 5 年内增长 6 倍,预计 2027 年将占全球集装箱船库存的 30%。远程信息处理设备可为运营商提供实时跟踪和监控,使运营商能够延长集装箱的周转时间,从而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它还能让货主(BCO)了解货物的位置和状态,从而更好地控制供应链。德鲁里预计,到 2022 年底,全球约有 5.6%的集装箱安装了智能技术设备,全年增长率达 57%,比上一年的 32%有所增加。然而,不同设备类型间的使用率差异很大,冷藏箱和多式联运集装箱的智能技术普及率更高,但干箱行业的普及率要低得多。德鲁里预测,未来五年,全球船队中的智能集装箱数量将加速增长,达到 1000 万个以上,占全球集装箱存量的 30%。智能船队的加速发展将由干货集装箱船队的大力普及所推动,德鲁里表示目前智能控制设备在干货集装箱船队中的普及率仅为 0.7%。
长荣海运确定定首份 24 艘甲醇动力船大单7 月 11 日,长荣海运代子公司 Evergreen Marine (Asia) Pte. Ltd.公告,董事会决议斥资 43.2-5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10.51-362.26 亿元)购入 24 艘 16000TEU 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其中 16 艘将由韩国三星重工建造,交易总额 28.8-33.6 亿美元;另外 8 艘由日本船厂(Nihon Shipyard)建造,每艘造价交易总额 14.4-16.8 亿美元。这是长荣海运首次订造双燃料船。长荣海运表示,由于尚未与相关造船厂完成签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交船时间安排。其他相关细节包括运营与船队配置等仍待进一步确认。